Search


簡單說,戰後台灣政治發展,就是一部「中華民國台灣化」的歷史。那麼,「中華民國台灣化」又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簡單說,戰後台灣政治發展,就是一部「中華民國台灣化」的歷史。那麼,「中華民國台灣化」又是什麼?「當然,這是一個有許多作用力共同推進的歷史過程,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說明,我認為是『虛構的解體與現實化』。」若林教授如此表示。

一九四九年,國民黨在中國內戰當中全面潰敗,蔣介石在危急關頭穩住了台灣這個最後堡壘,隨後,整個中國的國家體制便「縮小到台灣來」。戰後台灣政治體制,出於國民黨政權的決斷,首先是繼續沿用大陸的規模,以台灣代表整個中國,其次是在冷戰的國際格局裡站在美國這一邊,成為太平洋反共前哨。為了在島內鞏固統治,國民黨政府鼓吹領導人崇拜,宣導虛構體制的合理性(台灣是「自由中國」),憲法是「法統」,不可更動;大陸選出的中央民意代表絕不能改選。凡此種種,若林教授統稱為「遷占者國家」概念。

這個「遷占者國家」,以政治資源而言,掌握分配權力的,以大陸遷來的外省族群居多,本省人大致上處於受支配地位。隨著時間過去,虛構體制和現實的差距愈來愈大。到了一九七二年,國際局勢出現對台灣不利的重大變化。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,接著是日本與台灣斷交。虛構體制在國內外的衝擊下,顯得搖搖欲墜。這一年,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,展開各種改革措施,簡而言之,是將原有的政治資源,在嚴格監控下,緩緩分配給本省人族群。若林教授稱蔣經國啟動的改革為「一九七二年體制」,可謂「中華民國台灣化」的濫觴。只可惜,長期受到壓制的本省族群,不能滿意這樣的政權開放速度,中壢事件與美麗島事件,都是這種情況下的反映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歷史是由生於現代的我們,對於過去的探問。為了當下自身生活的理解,或是為了決定今後必須前進的方向,歷史對我們才有必要性。但是,『現在』轉眼間就成了過去,『現在』的模樣也不斷在變化著。對於過去的探問,當然也應該同樣不時地更動。該用什麼觀點看待過往,過去什麼是重要的,對於每個人,每個團體,還有每個時代,都不一樣。對過往的解釋和理解,絕非一成不變,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。」 「現代應該有現代所需要的歷史認識。當人們對於自身的問題認真的討論,嘗試催生新的歷史認識之際,力量就產生了,而時代的齒輪又一次開始走動。現在對歷史學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忠實地遵循學界的『常識』,而是拋開過去的想法,提出符應時代的構想。」 「現代人所需要的歷史觀點是什麼呢?那就是新的世界史。所謂的世界史,是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基礎,為了深刻且持平地理解在今日全球化世界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,並訂定社會將來走向,進而產生的必要教養。」 ──羽田正
以臺灣為起點,描繪屬於未來的全球歷史。
View all posts